查看原文
其他

刘可钦:实施新课标,要为教师松绑,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没有“审美”的眼光,教育很难做出味道来

刘可钦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要尊重教师自主性,为教师松绑
作者|刘可钦
中国教育报刊社
 
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刘可钦指出,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开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尊重教师自主性,为教师松绑。


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树立课程改革到哪里,学校管理就支持到哪里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刘可钦强调,要提升教师专业性,为教师加油。

通过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要走出传统的“大波轰”听报告培训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径依赖。

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分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专题,在对标对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围绕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
 
“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用‘关注什么,就把评价尺子放到哪里’,助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引导教师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

研究更宽广视域下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建立起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实践,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刘可钦说。

林忠玲:如何细读、读懂、读透新课标?——研读新课标,需要练就“三双眼睛”

精华合集:16位大咖专家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没有“审美”的眼光

教育很难做出味道来

作者|刘可钦 
来源|京城教育圈 

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发现美和欣赏美是作为一种心态存在于当下,而追求完美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理想而存在。

发现、培育、传播好的行为,造就好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人生来说,最想向老师们和校长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刘可钦


做教育要有审美眼光

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总之,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来的。自然,这样做教育也不会真正成功的,这样做教师也难以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更不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来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能切实地感受到“这样做,很好,很美”。这说明,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一件事的“美感指数”,但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又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做教育也是如此。

《篮球鞋设计》课堂上,学生在专心研究

教育者应有的耐心不能丢失

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美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

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

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那该多好啊!”

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的并存,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人们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朱永新:幸福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认识一位画家》课上,学生在了解梵高的作品

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
所以,我们重新思考“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教练员”这句话。做教师是如此,做校长也应如此。

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发现美和欣赏美是作为一种心态存在于当下,而追求完美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理想而存在。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不能保证他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有他闪光、动人的瞬间。教育就是要善于抓住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好行为、好想法,在发现中肯定,在肯定中激励,在激励中传播,在传播中影响每一个人,让这些行为慢慢地由一个偶然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从一个人的行为变成一个群体的共识,并逐渐成为一个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追求。

发现、培育、传播好的行为,造就好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再从容一些,不必苛求“立即见效”;我们应该再包容一些,也不该苛求“都一样”;我们还应该再耐心一些,无须因为“此时与彼时”的差异而烦恼。不能用瞬间高峰的状态去要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时刻,也不能用偶然的低谷状态去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更不能用特殊情境下英雄般的惊天动地的行为,去苛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底线与峰巅之间生活。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这个区间的均值水平。

教育真的很美!

做了多年的教育之后,才体会出“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真正含义。“求”不是简单地从A点出发就一定能够顺利到达B点,因为,从此岸到彼岸的旅途中,不仅存在多种途径,而且每一条途径中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理性、感性、悟性三者并用。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实与逻辑是否符合客观真理,然后才能“晓之以理”;感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感觉与形象是否带来了美感,这样才能“动之以情”;而悟性,指的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换位思考,是共同担当,是“抚之于心”。唯有真、善、美、爱协同并重,才能最终实现“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

“小创客”们在科技节上交流分享

追求完美,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典型心态,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够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与标准,同时又不要一味苛求身边的人们必须完美,这样就有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调整空间,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

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人生来说,最想向老师们和校长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作者 | 刘可钦(国家督学、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王庚飞:美育是什么?美育有什么用?美育和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
叶小文:我理解的美育是什么?——致2021博鳌美育行动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芬兰,他们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教育理想国的?我们能把学到的经验“用”在哪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并非空想——为什么芬兰被提名为世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周海宏:艺术教育到底有什么用?——要想成功幸福,从小热爱艺术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